螢火蟲的幼蟲期,在生活史中占最長也最具生態意義的一個階段。幼蟲會不斷的取食,因此與被補食者的關係相當密切。
所以對於幼蟲食性的瞭解,有助於探討生態系中食物鏈的關係與所扮演的角色。
  陸生幼蟲的食餌有蝸牛、蛞輸、蚯蚓與其他小型的節肢動物等。種類不同,食性也會有所差別,如雙色垂鬚螢幼蟲專門以
補食蚯蚓為生,食性較為專一;而雲南扁螢幼蟲則蚯蚓、蝸牛、蛞蝓與一般新鮮肉類階可取食,食性較雜。
  水生幼蟲的食餌有淡水中的螺、貝類,人工飼養的條件下,如以蝦肉或烏賊肉餵食,也可攝食發育成長。黃緣螢幼蟲可補
食螺貝類約有15種,但是卻無法補食元寶螺與福壽螺,由於這2種外來物種,其螺蓋大,且體壁分泌許多黏液,使幼蟲攻擊無效。
螢火蟲幼蟲的捕食行為是非常有趣的過程,在雨後或夜間凝露水的時段,是扁蝸牛開始活動的時刻,扁蝸牛以腹足步行,
在腹足表面具有大量單細胞黏液腺會分泌黏液,在步行後會留下長長的步行痕跡。窗螢類的幼蟲則可循痕跡找到扁蝸牛位置。
在尋獲扁蝸牛後,螢火蟲幼蟲會爬上扁蝸年殼上,當扁蝸牛發現背上有異物,便開始左右搖擺甩掉殼上的物體,此時幼蟲會
站在其後,首先以端部尖細的大顎攻擊觸角,並將麻醉液注入扁蝸牛肉內,被攻擊的蝸牛便訊速縮入殼內,不久又會先伸出身體
,再將觸角伸出,此時幼蟲又再次攻擊,這樣反覆進行3-5次後,蝸牛漸漸地被麻醉,此時蝸牛黏液腺會分泌黏液與空氣孔呼出的
空氣形成泡沫,但也阻擋不了幼蟲的補食。
當蝸牛被麻醉後,幼蟲會趨前取食,首先靠近腹足的部位,分泌消化液,以其強而有力的大顎夾肉,使蝸牛內與消化液能充
份混合,將蝸牛肉分解成肉糜狀液體後,由於反覆的夾取,肉糜會形成小球狀堆積在幼蟲口器的上唇部位,再慢慢將肉糜吸入體
內,所以幼蟲的取食也算是一種「體外消化」。1020817
更多螢火蟲幼蟲進食資料